阿德勒主張一切都是關係的問題。
在Up學理,Marshall Goldsmith提出了幾個可以作為參考讓我們提升自己的方式,我們簡單來說說回饋。
成功人士在回饋這件事情會有幾個狀況,一個是這個成功的人不想聽到別人給予他們負面回饋,以及別人不想跟他們說負面回饋。
在得到回饋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先不要表達意見,記得我們說就先上盒子是空的就好。
客觀來看,有些回饋很有參考價值,有些則不然。所以停一停,先不要予以回應,先區分一下,或是先思考一下。
回饋有些來源,來自徵詢、來自別人的自發性的、觀察來的。
有些人為了想要提升自己(也有可能是其他的想要,其他想要我們先不談),所以可能會去詢問一下一塊工作的人的回饋。這種事情我以前做過,有沒有什麼幫助?沒有。為什麼沒有?因為我的嘗試有點粗糙。為什麼有點粗糙?因為還沒看書… ><
徵詢回饋有幾個要注意的:
第一個是我們想做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麼?(我加上去的)
第二個是我們怎麼確定問對人了?
第三個是我們有沒有問對問題?
第四個是我們有沒有正確去解讀對方的回饋?
第五個是我們怎麼接納這些回饋?
我對於第三個很有感覺,在更專心學習提問之前,之前的嘗試實在是很有進步的空間。
我想要提升自己做為主管的能力,於是找了客戶、同儕、團隊成員等…我記得我是那樣問的:『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?』,現在回想實在覺得挺好玩的,這個問題本身設計就很有進步的空間,為什麼?這個問題是在看過去,不容易把我們帶到未來,而工作夥伴、內部客戶、外部客戶之間,我們如何覺得『彼此如何』的重要性不一定都很高。假如這個問題可以改成:『我在公司怎麼做才能成為比較好的主管?』,這樣的問題就更有力了,對方的回答也可能更願意多透露一點。
教練反思:
回饋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價值?
面對讓你覺得愉快的回饋,你如何接收?
面對讓你覺得不舒服的回饋,你如何接收?
回饋之後呢?你曾經做過什麼?多持續去做呢?
什麼原因支持你繼續做?又或者,什麼原因讓你停下來不做了呢?
重新來看你身邊不請自來的回饋,你將會用什麼態度來接收呢?
透過回饋、提問、支持、陪伴、不評判,我們可以一塊讓改變發生
— — — 想改變就來找教練